5月8日,县气象部门发布雷电黄色预警,各乡镇迅速行动,全力做好防汛备汛各项工作,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筑起安全堤坝。
黄丹镇:提前布署 闻“汛”而动
雨情汛情就是命令!收到雷电黄色预警消息后,黄丹镇提前布署,5月8日晚安排值班人员5人到里坪村1组(小地名:简塘湾)地质灾害点转移群众12户39人和“乐西”高速公路施工人员60余人,并随时保持电话联系。5月9日凌晨6时16分,接到值班人员报告,简塘湾发生滑坡险情,镇村干部闻“险”而动,立即赶赴现场,将余下的“乐西”高速公路施工人员全部转移,现场塌方目测约10万方。因避险转移群众及时,未发生人员伤亡。
经现场核实灾情后,黄丹镇立即向县抗洪抢险救援应急指挥部报告灾情,并安排派出所民警、机关干部25人封锁各个路口,扩大范围劝导可能受地灾影响的群众一并转移到安全地带,防止次生灾害发生。
杨村乡:把好“汛期关” 牢筑安全线
5月8日,为防范强对流天气带来的危害,杨村乡迅速作出安排部署,确保全乡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。
召开会议、科学应对。杨村乡迅速召开防汛抗洪安全工作会,按照“生命至上,安全第一”要求,积极动员全乡各村早谋划、快推进,全力落实抗洪抢险救援应急工作,确保全乡群众安全度汛。
积极组织、开展排涝。实行上下联动工作机制,全体乡村干部深入开展隐患排查和安全巡查,适时监测河道水位上涨情况;顶风冒雨走村入户,将防汛知识普及到每一户,帮助群众撤离危险地段,确保群众生命安全。
实地核查、盘点问题。为做好汛后工作,对本次应对工作认真梳理,开展雨后网点排查,不留死角。防汛抢险应急救援队加强河道值守和道路修复工作,对坍塌地、淤积地及时疏通整治,未雨绸缪做好应对准备。
茨竹乡:“五个强化”抓实防汛减灾
一是强化预警信息。及时关注气象预告,加强雨情、地质灾害预警,一旦发生强降雨天气,及时以“短信+电话”再次确认的形式传达至各村及监测员,以便在第一时间转移安置受威胁群众。
二是强化巡查制度。“包村领导+联系村干部+村干部”组成巡查小组,严格落实“雨前排查、雨中巡查、雨后复查”的巡查监测制度,确保辖区1个地灾点、6个山洪点等重点地段做到全覆盖巡查监测。
三是强化宣传引导。充分利用“村村响”、流动音响、户主会、微信群等方式加强对防汛减灾、转移安置的宣传力度,将信息传递到每一户,真正打通基层宣传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四是强化值班值守。严格执行主要领导带班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,做到随叫随到,对可能出现的险情及时到位处置。
五是强化防汛力量建设。组建9支共150余人的应急抢险队伍,确保险情发生时,应急抢险队伍能第一时间奔赴“一线”,对可能出现的险情进行及时救援和处置,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道路畅通。
舟坝镇:多措并举 扎实做好防汛减灾
5月8日接到强降雨通知后,舟坝镇迅速召开防汛避灾工作调度会,认真落实各项防汛措施、防灾预案和责任制,扎实做好防汛减灾工作,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。
镇村(社区)干部抓好抓细隐患排查,对重点区域(在建工地、地灾点、跨河建筑物等)进行全天候监测。防汛工作实行24小时防汛值班值守和领导带班制度,确保防汛值班“无缝隙”;预警信息的及时传达和报送,打通气象预警“最后一公里”,主动避险。同时,及时研判,做好群众转移工作,以人为本,把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,应转尽转,应急队伍时刻准备待命,科学应对可能出现的险情灾情。
高笋乡:下好防汛“先手棋”
有序分工、一线值守。统筹全乡重点区域群众转移安置工作,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,乡村(社区)党员干部携带电筒、雨靴、雨衣、矿泉水、方便面、手摇式警报器等防汛物资,分成6个组赶赴各村组织群众提前撤离,全程应对雨情汛情水情。
转移安置、杜绝隐患。各村(社区)重点就场镇C、D级危房户,地灾点、山洪点影响范围群众,独居老人等20余名特殊人群进行提前撤离,根据个人情况就近安置,全面消除汛情可能带来的隐患。撤离安置过程中,乡村干部注重方式态度,照顾群众情绪,妥善处理干群关系,向不理解的群众耐心解释、对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主动搀扶、全程陪同,并在紧急撤离集中安置点内向群众提供矿泉水、方便面等生活物资,保障群众的正常生活。